关键词:负离子 人们在城市或人群密集的地区会感到心情压抑,而到了空气清新的风景区、森林则会心情舒畅。现在人们大都知道这是负离子在起作用,可是科学家发现、了解并使用负离子却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。 最初,人们只是凭直观感觉将上文提到的心情变化总结为空气质量不同,至于空气质量因何不同,其中起作用的是什么物质则不甚了了。 最开始的突破出现在十九世纪,英国科学家j .thomson第一个以公式方法来表达离子的特性,同时建立了正、负离子的模型。一八九九年德国科学家elster和gertel发现了负离子的存在。第一个将负离子与人类健康联系起来的人也是位德国,十九世纪末,德国物理学家菲利浦·莱昂纳德(philip. lionad)博士第一次在学术上阐述了负离子对人体的功效。他提出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负离子有益于人类健康,并指出负离子含量最多的地方是在山谷瀑布周围。
进入二十世纪后,有关负离子的性质与应用的研究呈蓬勃发展之势。一九零二年asamas等通过大量实验肯定了空气离子存在的生物意义。一九零三年俄罗斯学者首次发表了利用负离子治疗疾病的论文。一九零五年langerin在大气中发现了第二种离子称为langerin离子或大直径带电粒子,又称为重离子。一九零九年a.pouer发现了第三种离子即中等直径的离子,称之为中离子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,德国dissuader开创了大气正、负离子生物的研究,形成了关于负离子生物效应的第一次研究高潮,有数以百计的论文、研究和实验报告,证明了负离子对人体有明显的有益作用。而正离子则相反,特别对人的血压和新陈代谢有明显的破坏作用。 我国的负离子研究起步较晚,进度远落后于其他国家。一九七八年我国从伊朗引进第一台生物滤器(biological filter),即我国负离子发生器的前身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,我国部分大专院校、科学院所和专业医疗机构的一批专家学者开始涉足负离子医学。 到了新世纪,我国科研人员在负离子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。研制成功的“负离子转换器”技术打破了国外专家关于“人工不可能生成小粒径负离子”的断言。通过这项技术,可将大粒径、低活性负离子转换为小粒径、高活性负离子。因为只有小粒径负离子才能穿透人体血脑屏障,是它对人体的有益作用得以发挥。这一突破使负离子研究进入了新的领域,同时也是我国成为负离子研究的领先国家。 回首来路,负离子研究之路颇多艰苦。看看当下,负离子应用研究正是方兴未艾。展望未来,负离子必将在人类历史中起到更大的作用。
空气负离子走进大众生活纪实:http://www.ion365.com/neirong.asp?id=683 |